四十年來台灣的貿易依賴與意義
- 2025年10月06日
在我們研究地緣政治經濟時,有一個常見的想法叫「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意思是,如果兩個國家的經濟關係往來頻繁與緊密,彼此就比較不容易全面鬧翻。因為一旦衝突,原本互相依賴的經濟關係突然中止,不只是兩國政治關係會受傷,連企業、就業、物價都會受到波及。想像一下,兩個同學平常常常互相借筆記、一起練球,如果哪一天突然翻臉,受傷的不只是一方,雙方都會失去很多。國際上也是這樣,當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甚至科技合作愈來愈緊密,衝突的代價就變得很高。更重要的是,現代的依賴關係並不只存在於政府之間,還包括跨國公司、供應鏈、國際組織等層面,讓彼此的關係更難切斷。這並不代表衝突不可能發生,但它會讓各國更傾向先衡量代價,很多時候合作或談判就成了比對抗更現實的選擇。
從台灣的角度來說,我們在跟世界各地做生意時,最依賴哪些國家?答案可以從各國在台灣與全球總貿易量中所占的百分比看出來。占比越高的國家,往往就是台灣最不希望鬧翻的對象,因為一旦出現衝突,經濟的衝擊會非常大。如果只看貿易金額,很容易被人口、景氣、匯率、疫情等因素低估或高估,而忽略真正的依賴對象,而百分比則能幫我們看出長期結構的變化。透過這樣的角度,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台灣對哪些國家的依賴正在加深,對哪些國家的依賴在減少,並思考這樣的依賴結構會帶來什麼樣的安全風險。
根據上方「台灣前 15 大貿易依賴夥伴」的動態條形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的貿易結構在過去40多年中有明顯的轉變。早期,美國和日本是台灣最重要的夥伴,美國一度占到將近四成,日本超越兩成。隨著時間推移,中國逐漸崛起,2005年之後就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對象,2021年甚至達到四分之一。不過,這幾年中國的比重開始下降,到2024年回落到大約兩成左右。與此同時,美國的比例回升到將近兩成,日本和韓國維持穩定,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的佔比逐步增加,歐洲的德國、荷蘭也持續保持一定的重要性。這代表台灣的貿易不再過度集中於單一市場,而是逐漸走向多元化。這樣的變化有助於分散風險,提高供應鏈的韌性,但挑戰依然存在,特別是兩岸政治緊張和美中科技競爭,都可能讓某些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面臨壓力。未來台灣需要在「維持一定程度的依賴」和「拓展多元合作夥伴」之間找到平衡,既不能完全切斷與中國的經濟往來,但也必須積極強化和美國、東南亞、歐洲的合作,才能確保經濟發展更穩固,也讓台灣在國際上的安全感更高。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