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擾台:灰色天空的戰略壓力
- 2025年10月02日
自2020年起,中國軍機在台灣防空識別區出現頻率明顯增加,已成為台灣人日常的一部分。這些行動不是單純的演習,而是一種「灰色地帶戰略」,也就是在不引發大規模衝突的情況下,透過持續騷擾和施壓,達到發動國的政治或軍事目的。對受到侵擾的台灣來說,可能會有三個影響層面:第一,長期下來會讓民眾對中國的侵擾行為逐漸麻痺,把原本不正常的軍機騷擾視為「習以為常」;第二,國軍必須花費更多人力與資源來應對,加重了國防的負擔與成本;第三,這些舉動也會影響國際觀感,讓外界覺得台灣處於高風險環境,進而影響外資或國際政治的氛圍。簡單來說,中國不是要立刻打仗,而是透過「天天有動作」來消耗台灣的心理與資源。
根據國防部自2020年9月開始公布的中國軍機進出台灣周邊空域資料,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騷擾的程度與模式。從2020年9月到2024年12月的數據顯示,中國軍機出動的架次逐年增加,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根據統計,2021年的總數還不到1,000架,但2022年暴增到3,400多架,而其中最關鍵的轉折點,就是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她是美國政壇的重要人物,也是25年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官員,此舉不僅象徵美國對台灣民主的支持,也強化了台美關係。然而在北京眼中,這被視為對其國家核心利益的挑戰。裴洛西離開後,中國立刻發動大規模軍事演習,並明顯加強軍機繞台行動,把過去的騷擾「升級」為一種新常態。
到了2023年與2024年,也出現幾次特別明顯的高峰,例如2023年4月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訪問友邦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之後;同年9月中國的例行演訓時,加大了出動規模;2024年則是在賴清德總統就職,以及國慶演說重申中國與台灣互不隸屬之後,均出現短期大量軍機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的情況。這顯示軍機騷擾和台灣的民主發展、政治談話緊密相連,中國把軍事行動當作政治回應的工具。
如果再仔細觀察中國軍機的行動方式,可以發現結構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根據統計資料,2021年時,多數軍機雖然頻繁出現,但大多仍停留在較遠的空域,主要是「在外圍觀望」而不是直接挑釁。到了2022年,情況逐漸不同,越來越多軍機直接跨越海峽中線,並進入台灣北部與西南方向的敏感空域。這代表中方已不再滿足於遠距離的示威,而是要藉由更靠近台灣的行動來放大壓力。到2024年,跨越中線與深入空域的架次已經明顯超過單純「在外圍繞行」的情況。這樣的變化顯示,中國不只追求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視逼近台灣本島的動作,藉此來一方面迫使台灣付出更多軍事資源來應對,另一方面向國際社會傳遞台灣的安全空間正在被持續壓縮的地緣政治訊號。
最後,如果從週期來看,數據也顯示出一些規律。以每週為例,軍機最常出現在週三到週五,而週日的活動最少,整體看起來就像有一種固定的工作節奏。從每月平均來看,下半年通常比上半年更頻繁,其中8月和9月特別容易出現高峰,往往與年度軍事演習或國際政治事件相呼應,特別是2022年8月裴洛西訪台期間出現了極為密集的軍機行動,也拉高了4年來8月的整體平均水準。這顯示中國的行動可能不是隨機發生,而是依照一種既定節律進行,平時保持穩定頻率,在關鍵時刻再額外加壓,以放大政治與軍事效果。
總結來說,中國軍機的騷擾並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一種有計畫的灰色地帶戰略。它的特徵是持續、深入,並且帶有週期性,目的在於逐步消耗台灣的警覺心與防衛資源,同時營造台海局勢不穩定的印象,對國際社會形成壓力,使外界對支持台灣更為猶豫。對台灣而言,關鍵在於如何維持長期的防衛能力,並讓社會不因為逐漸習慣這種狀況而掉以輕心,這將決定能否在長期消耗戰中保持韌性。
備註
- 國防部自2020年9月17日起,每日公布中共軍機進入台灣周邊空域的動態,詳細資料可參考中華民國國防部即時軍事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