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何能成為民主的燈塔?
- 2025年07月14日
配合課綱
- 公Cc-Ⅳ-1 民主社會中的政治參與為什麼很重要?
- 公Ca-V-1 民主治理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我國有哪些民主治理的實踐?
臺灣在2025年獲得「燈塔獎」的消息,引起國內外不少關注。這個獎項主要頒給那些在困難情勢下,仍堅持民主制度與開放社會的國家或地區。這樣的肯定固然可喜,但同時也讓人們開始思考:生活在一個全球民主倒退、政治對立加劇的時代,臺灣究竟做對了什麼?如果我們的制度不是完美無缺,為什麼仍能成為照亮民主制度的燈塔?
其實,這盞燈不是突然亮起的。代表臺灣公民社會受獎的研究員江旻諺在接受訪問時提到,過去三、四十年裡臺灣經歷了漫長的民主轉型之路。從過去的戒嚴時代,到街頭上的抗爭與改革,台灣社會經歷過壓抑、掙扎與轉變。透過許多人努力爭取言論自由與公平選舉,才有今天的制度基礎。民主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套輸入的制度,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選擇與記憶。這份歷程,也讓我們更珍惜制度之下的參與以及多元。
負責頒發獎項的自由之家表示,在面對中國共產黨日益見增的壓力時,臺灣的民主制度不僅沒有受到破壞,反而使我們更努力的捍衛這份來之不易的自由。臺灣的回應並非封閉或打壓,而是透過公開資訊、制度透明、媒體多元,來強化社會的抵抗力。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民主的實踐:我們用制度面對挑戰,用開放面對不信任。民主的韌性,來自整個社會的集體選擇。
除了選舉,臺灣各地也越來越積極推動民眾參與政策的討論與制定。參與式預算、公民論壇、公共提案平台……這些機制讓更多人的聲音有機會被聽見、被討論。它們或許尚不完美,但提供了對話與傾聽的空間,也讓人們意識到:公共事務其實離我們並不遠。民主不只是投票,更是參與、表達與彼此理解的過程。
除了社會政策,民主也出現在生活中的細節裡。許多學校讓學生一同討論服儀規定或是校規的決策;有些社區則透過諮詢平台共同規劃公共空間。當民主的參與成為生活日常,制度的信任也會藉此慢慢累積在臺灣社會中。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熱衷政治,但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多說一點、多聽一些,這就是民主最溫和但重要的樣子。
臺灣獲得「燈塔獎」,不是一張成績單,而是一封提醒我們繼續前行。即使今天的臺灣仍面對民主政治的諸多挑戰——政治冷感、制度僵化、代表性不足——我們仍因為不願放棄而被世界看見。在困難中選擇堅持,在失望中仍願意修補,這正是民主最動人的地方。燈塔的光不是勝利的象徵,而是提醒——民主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它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理解與守護。只要我們願意繼續走下去,這座燈塔就會亮著,為自己,也為還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照亮方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