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選輸」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
- 2025年5月27日
Podcast
搭配課綱:
- 公Ca-Ⅴ-1民主治理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我國有哪些民主治理的實踐?
- 公Ca-Ⅴ-2民主治理如何課責?
- 公Cc-Ⅳ-1民主社會中的政治參與為什麼很重要?
- 公Cc-Ⅳ-2民主社會中為什麼常用投票來做為重要的參與形式?
- 公Cc-Ⅳ-3公平投票有哪些基本原則?
2025年5月3日,新加坡舉行國會改選,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簡稱PAP)再次大獲全勝,以65%的得票率拿下97席中的87席,穩坐執政地位。儘管第一大在野黨工人黨(Workers' Party)選前聲勢看漲,最終仍僅取得10席,其他反對黨更是無緣國會。從程序面來看,這場選舉具備反對黨參選、全民投票、開票公開等,但若進一步檢視現實情況,則不得不問,這場選舉是否公平?
自1965年獨立以來,人民行動黨從未失去政權,長期壟斷國會,反對勢力難以立足,形成一種「有選票,卻沒有選擇」的局面。這正是所謂「選舉性威權體制」的典型樣貌,在民主外殼下隱藏著執政黨難以被挑戰的現實。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24年《全球自由度報告》,新加坡被評為「部分自由」,在100分中獲得48分。從得分來看,新加坡在208個國家和地區中自由度相對較低,遠低於亞洲排名第一的日本(96分)和第二的臺灣(94分),僅排在123名。
由於新加坡實施「集選區制度」,要求候選人以團隊形式參選,每組必須包含至少一位少數族裔代表。這看似促進多元包容,實則大幅提高參政門檻。對資源有限的反對黨而言,籌組完整團隊極具困難,形成制度上的排除。
再者,新加坡選區劃分由政府主導,缺乏獨立監督,且通常在選前數月才公布,外界難以監督其是否公正。有批評認為,這使執政黨得以透過不透明的方式調整選區邊界,從而提升自身勝選機會,形同政治學名詞「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
憑藉龐大資源與執政優勢,人民行動黨能集結官員、學者、將領等組成強大陣容,並以「政績」和「穩定」作為選戰主軸。反觀反對黨,即使擁有優秀人選,往往因無法組成完整隊伍而被迫退選,在選制與結構雙重不利下,難以撼動執政地位。
除了制度障礙,新加坡的言論與新聞自由亦遭到諸多限制。媒體多由政府控制,批判性報導稀少,使得反對聲音難以擴散。異議分子與在野政治人物常因微罪纏訟,遭到司法或行政壓力;學術自由與集會權利也不時受到箝制。
儘管新加坡實施強制投票制度,使投票率高達九成以上,這種高參與率卻可能建立在壓力與監控之上。在某些選區,甚至有傳聞指出若不支持執政黨,地方建設將受限,使民眾在選票背後背負現實風險。
整體而言,政治參與空間被壓縮,社會氛圍傾向服從與沉默。這使得選舉儘管存在,卻無法真正反映民意或改變政治權力分配,選舉雖然存在,改變卻難以發生,民眾難以透過民主政治監督政府並和平更替政權。
新加坡的案例可以凸顯出,真正的民主不只是一人一票,更是能讓人民享有自由選擇、公開討論,並對政府進行有效監督的制度安排的政治參與環境。唯有持續關注制度公平性,積極投入公共參與,民主才能不只是存在,更能深耕與茁壯。
【NOTE】
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又名不公正劃分選區,是一個來自美國的政治術語,指以不公平的選區劃分方法操縱選舉,使投票結果有利於某方。 源自1812 年時,美國麻州州長傑利為了讓所屬政黨取得選舉絕對優勢,將他黨議員的鐵票選區劃分得四分五裂,猶如蠑螈一樣,而被戲稱為「傑利蠑螈」。
參考資料:
- 關鍵評論網(2025.05.06)。【國際大風吹】60年沒有政黨輪替,既民主又威權的新加坡大選有哪些在地特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2500
- 自由之家新加坡報告:https://freedomhouse.org/country/singapore/freedom-world/2024